欢迎报考福建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硕士研究生

发布者:交通运输学院发布时间:2025-10-13浏览次数:10

福建理工大学坐落于素有“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福建省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A类),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发端于1896年清代乡贤名士陈璧、林纾、陈宝琛等创办的“苍霞精舍”,被誉为福建省“机电工程师的摇篮”和“建筑业的黄埔军校”。

学校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拥有3个省级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主干学科、2个省级高原学科、4个省级应用型学科、2个省级应用型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和5个省级重点学科。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土木工程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201—300区间,城乡规划学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前50%。

我校交通运输学院主要在交通运输工程、物流工程与管理学科领域开展教学与科研。现设有智能交通与运输系、物流工程与管理系、信息与智能工程系,招收交通运输、智慧交通、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闽台合作)4个本科专业,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低空技术与工程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物流工程与管理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并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专业智能交通与交通大数据技术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入选福建省“双一流”高原学科建设项目、福建省一流应用型学科建设项目,是我省博士学位点培育建设立项学科之一。

学院现拥有“福建省交通物流业数字化科技经济融合服务平台数字福建交通大数据研究所”“福建省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与车联网科技创新团队”“智能无人驾驶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研发了福建省公众出行智能车联网系统、百亿级交通大数据挖掘实时处理平台、智能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平台等行业创新应用及其支撑平台。学院近年来先后获批纵向科研项目1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三高论文200篇,获美国发明专利及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共100余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等标准50余项

一、学科介绍

1、交通运输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福建省“双一流”高原学科、福建省博士点培育建设学科、福建省一级重点学科,并重点围绕智慧交通、智能驾驶、交通大数据技术等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本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数字福建交通大数据研究所”、“福建省北斗导航与智慧交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汽车电子与电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汽车关键零部件试验平台”、“福建省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智能无人驾驶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实验科研平台。

本一级学科还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等开展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先后与全球500强VMWare、ESRI、中国移动、富士通等知名企业及高德等本领域知名企业联合共建了“VMWare云计算教学与应用研究中心”、“ArcGIS教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中国移动福建有限公司移动通信实验室”、“富士通半导体物联网技术实验室”和“AMAP教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等,同时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建设了“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教学实验平台”、“交通事故预防与处治实验室”、“车联网应用技术实验室”与“汽车电子测试及分析诊断平台”等教学实验平台,可以为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2、低空技术与工程

低空技术与工程作为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交叉性二级学科。面向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与智能交通体系建设重大需求,聚焦低空飞行平台在复杂环境下的智能运行、安全保障、系统调度与资源优化等关键科学与工程问题。学科立足“空—地—人—网”多元融合技术体系,形成集智能感知、协同控制、空域治理与安全防护于一体的系统研究格局,为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物流、应急救援与空域管理等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创新。本学科由廖律超教授牵头,依托人工智能与智能交通领域的深厚研究基础,形成“智能航行—系统协同—资源治理—安全防护”四位一体的研究体系,致力于建设区域低空经济与智能交通融合发展的创新高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低空智能航行技术。面向复杂气象、多源干扰与多样地形环境下的自主飞行与群体协同,研究低空航行系统的智能感知、环境适应、自主决策与控制协同机制。内容涵盖复杂环境下的导航感知与多模数据融合、智能航迹规划与避障控制、任务自主决策与群体协同飞行、飞行通信系统设计及信息共享控制等。

2)智能立体交通工程。依托交通运输工程、控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融合,构建低空运行与地面交通的动态交互模型,研究空地一体化多模式交通系统的建模、预测与优化。内容包括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空地交通数字孪生、多模式协同仿真与动态预测、群体飞行调度优化及多源融合态势识别等。

3)低空域规划与管理。面向复杂空域的安全高效利用,研究空域划设、航路网络优化、冲突预测与资源调配等关键问题,探索低空空域的数字化治理与运行保障机制。内容包括多层级空域划设与规则建模、低空航路网络设计与仿真、空域容量评估与冲突预警、空域资源动态管理与飞行规划等。

4)低空安全保障技术。聚焦复杂气象、电磁干扰等条件下的飞行安全与信息防护,研究适航验证、风险识别、主动防御与信息攻防机制。内容包括新型飞行器的适航设计与安全评估、非合作目标识别与风险感知、主动防御与反制技术、电磁与信息空间的综合防护机制等。

3、物流工程与管理

我校在工程管理硕士(MEM)学位点下按专业代码125604招收物流工程与管理领域专业学位硕士。本专业(招生领域)立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及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福建,面向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依托福建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整合管理学院、互联网经贸学院,集聚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等学科优秀师资和校外优秀物流技术与管理专家,专注区域物流规划与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系统设计与优化、运输系统组织与优化、电子商务物流四个特色培养方向。

本专业领域教师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软科学课题、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等高水平课题,在一系列国际权威会议和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多位老师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和“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培养过程依托北斗开放实验室东南亚国际分实验室、福建省北斗导航与智慧交通协同创新中心、数字福建交通大数据研究所等省级重点科研创新平台以及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LNG产业链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创新平台,将科研优势、学科优势、师资优势有机嵌入培养计划,采取跨学院与学科、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模式进行本领域专业硕士科研能力、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培养。

4、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智能交通与交通大数据技术方向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学科是我校最早建设的学科之一,为福建省应用学科,主要培养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及其信息与控制技术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百年办学历史积淀了良好的办学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以“中国高压带电作业第一人”、6次受毛主席周总理接见的原水电部副部长郑代雨、我国“飞豹”战斗机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福建省亿力电力集团总经理谢志坚等为代表的近万名校友。

本学科于2018年1月入选为省级应用型学科。本学科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2010年7月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3月全国首批CDIO教学改革试点单位试点专业;2012年获省级专业综合试点改革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福建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2012年,本专业获批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5年,“电子信息与电气技术实验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学科拥有“福建省高校工业控制与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智能电网仿真分析与综合控制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工业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福州市工业集成自动化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并与著名企业共建有“GE工业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工控网络技术实验室”等多个研发平台。组建了由企业客座教授和企业从事生产、研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研究生企业导师团队,为研究生工程实践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智能交通与交通大数据技术方向主要依托“福建省北斗导航与智慧交通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创新平台及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等合作企事业单位,聚焦交通及相关行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智慧交通与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报考要求

具体请见《福建理工大学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报考咨询方式

报考咨询单位:福建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电话:0591-62331504

QQ群:1055103296

Email:63202325@fjut.edu.cn